东南大学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抬头望天 低头做事
———记“嫦娥五号”“01”指挥员胡旭东

   期次:第1444期   作者:唐 瑭   查看:194   



2020年11月24日清晨4时30分,伴随着东南大学校友、“01”指挥员胡旭东响亮的倒计时声,搭载着“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腾空而起。

“嫦娥五号”此次承担的任务是获取月球样品并返回地球,这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01”指挥员,是航天发射的大脑,是火箭发射任务技术上、指挥上的No.1,是火箭能否顺利圆满发射的关键。

胡旭东现任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测试站副站长。作为一个“80后”独生子,他生在安徽,学在江苏,人生的前23年没有离开过长江中下游。选择航天事业,就意味着选择挥别父母亲人,选择与绵绵大山和茫茫大海做伴,选择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紧密相连。

“把儿子上交给国家总是没错的”

胡旭东1980年年底出生于安徽舒城。

舒城位于江淮之间、巢湖之滨,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文风蔚然之地。三国名将周瑜、公学始祖文翁、宋代大画家李公麟等都出生于此。

在母亲汪群眼里,胡旭东是个“省心”

的儿子———从小到大品学兼优,懂事听话,从没让父母“烦过神”。汪群说:“旭东的身体里好像装了一台时钟,他从很小就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妥妥当当。几点起床、几点上学、几点做作业心中都有数,完全不用大人操心!”胡旭东的爸爸胡永文也说:“旭东对时间把握得很准,每晚只要他端起牛奶杯,一般就是9点了!”

胡旭东学习好,却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课余时间他喜欢玩各种“80后”男孩们喜欢玩的游戏,滚铁环、打篮球他都爱。胡旭东从小动手能力就很强,他从电视上看到变形金刚,就用纸把它们叠出来,个个栩栩如生。

懂事听话的孩子也未必一辈子都只会顺从。2003年本科毕业前夕,胡旭东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大意是可能要去西昌工作。这个决定着实在家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在中国人朴素的价值观里,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是富庶之地。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东南大学所在的江苏更是典型的东部沿海。汪群心想:“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去离家千里的西部呢?”

胡永文先下定决心:“让孩子去吧!你不记得儿子从小到大最喜欢火箭吗?你不记得他每次看到火箭发射的镜头就目不转睛地盯着吗?他那是心心念念地惦记着火箭呢!”汪群觉得丈夫讲得有理,就接受了儿子的选择。

几个月后,胡永文两口子送儿子去西昌报道。先是从合肥坐30多个小时火车到成都,又从成都坐一夜火车到西昌。尽管汪群此前对路途的跋涉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如此的遥远还是在意料之外。

从西昌火车站出站,一家三口坐上了开往发射中心的大巴。那是汪群这辈子走过的最纠结的一段路:石子铺就的公路坑坑洼洼,路面时高时低,时宽时窄。大巴开了很久路边一户人家也没有……想起儿子要在公路尽头那个未知的地方扎根,汪群心里又打起了鼓。

一到发射基地,看到平整宽阔的马路、高大挺拔的杨树、鳞次栉比的营房、五颜六色的鲜花,再看看一群一群高大帅气的小伙子,汪群释然了。她想:“人家孩子能吃苦,我家的也行。把儿子上交给国家总是没错的!”

从此以后,胡永文夫妇再也没有动摇过,他们时刻做好坚定的大后方,无条件地支持儿子工作。

从小到大都是“笔记达人”

东南大学姜慧娟老师是胡旭东的班主任,胡旭东是她印象最深的课代表。她记得,胡旭东每次都把全班的作业收拾得整整齐齐,按学号顺序从小到大排好,然后再交给老师。辅导员尚利老师说:“胡旭东这个孩子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心肠好,踏实。任何事情交给他都让人放心。”

胡旭东的高中班主任、安徽省舒城中学退休教师吕新生觉得胡旭东最大的特点是做事认真。吕新生是个低调的人,可是一谈起“得意门生”胡旭东,他就滔滔不绝。吕新生清晰地记得胡旭东是以第四名的成绩保送高中的,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个成绩。

有一天,吕新生发现胡旭东的笔记记得非常工整美观,他立即把这个“秘密”告诉其他老师,这才知道每位授课老师都发现了这个“秘密”,大家都对他的笔记叹为观止。

大学同学索中举回忆,当时胡旭东宿舍里有一个同学沉迷于网络,每天上课打不起精神,下课不写作业,好几门功课亮红灯,老师们都替他着急,家长更是焦急万分。胡旭东经常跟那位同学聊天,给他补课,还把自己的笔记借给他抄。终于,在他的帮助下,那位同学赶上了大部队,顺利毕业。

索中举也说,班上很多同学都“膜拜”过胡旭东的笔记,特别是《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的笔记被争相传阅。班上有同学生病,胡旭东一定会嘘寒问暖,一定会给病号送去好吃的。

“年轻的时候吃点苦怕啥?”

时任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的朱小良教授回忆,当年西昌发射中心来东南大学招聘时,胡旭东第一个就报名了。“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朱小良说道。朱小良介绍,2003年东南大学动力系一共有200多名毕业生,当年仅沿海发达地区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世界500强企业等在这里的招聘计划就达2000人以上。然而,胡旭东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西昌。朱小良说:“胡旭东的这个选择,可能跟动力工程系红专的传统有关。几十年来,我们有众多毕业生进入类似的岗位工作。正是因为这份执着,胡旭东在工作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

胡旭东很快成为业内文明的业务尖子和“排雷”标兵,先后排除了“射前-4分钟氦台JQ2减压器故障”“YF-75发动机AT41-0减压器故障”等重大故障。特别是2016年“长五”首飞的那次表现,更是被大家津津乐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85后“01”指挥员尹相原用“气定神闲、镇定自若”8个字描述发射场上的胡旭东。尹相原刚工作时就见识到胡旭东的“厉害”。有一次发射前4分钟,时任动力系统指挥员的胡旭东发现一处故障,他果断地向下级下达命令,向上级申请暂定。尹相原说:“整个过程处理得滴水不漏,让人不得不佩服!”

有年轻同志刚到发射中心不久,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想打“退堂鼓”。胡旭东知道了,抽空跟他进行彻夜长谈。他的话至今让那位年轻同志记忆犹新:“年轻的时候吃点苦不怕,就怕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耽误了自己,也耽误了事业!”经过反复沟通,那位同志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真钻研业务,很快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他是个铁人吗?不困吗?”

在胡旭东的徒弟李帆看来,文昌中心初创时期是一段最难忘的日子。那时候宿舍没有建好,同志们租住在民房里。海南的夏天酷暑难耐,室内没有空调,外面蚊虫很多,又不能开窗。食堂是临时搭建的板房。

那年夏天风大雨大,有一段时间,大家每天吃饭都要蹚过没膝的大水,穿过杂草丛生的泥泞小路,路边时有蛇虫出没。有一天台风来临,食堂竟然在大家眼皮底下倒塌了。此后的几天,同志们连吃了很多顿方便面。还有一次,一位同事洗澡时,竟然遭遇一条眼镜蛇……胡旭东经常跟年轻同志们聊天,告诉大家困难都是暂时的,勉励大家一起渡过难关。

刚到文昌的时候,胡旭东啃了很多晦涩的教材,把跟“长五”有关的每个原理、每个系统、每个岗位都完全弄懂吃透。

当时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执行过发射任务。胡旭东带着同志们到北京、上海等地学习,为文昌发射场培养了大批系统指挥员、岗位技术骨干和操作能手。胡旭东和同志们一起编写了近100万字的动力系统教材、操作规程、预案、试题库,攻克了新一代两型火箭的软实力建设难题。

胡旭东对待工作从来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年轻人甚至有点“怵”他。胡旭东说:“指挥员必须了解每一个测试状态。”李帆清楚地记得,在长五合练结束后,需要把燃料取出,因为这个工作非常重要,胡旭东在操作间工作了三天三夜。李帆心中有很多问号:“他是个铁人吗?不困吗?”

每天吃饭前,胡旭东会拿出三分钟跟大家交流业务,被称为“黑色三分钟”。有时候是请同志们自己准备问题自己解答,有时候是胡旭东出题考大家。胡旭东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大家:处理任何技术细节,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家里需要我,发射场更需要我”

胡旭东的妻子狄藤藤是他的大学同学。十几年来,很多心情难以言说,很多团圆化作泡影,很多等待格外漫长……狄藤藤一直追随着爱人的脚步,默默地奉献着。胡旭东本科毕业去西昌,狄藤藤研究生一毕业就去了西昌。在西昌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又义无反顾地留在成都。这一留,就是14年。

实际上,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团聚。2012年雅西高速通车,眼看着他们就可以实现每周6小时“开车团聚”的梦想。也是在2012年,一纸调令把胡旭东调到几千里之外的海南文昌。

问起狄藤藤对这次调动的看法,她的回答让人大吃一惊:“我至今也不知道这是他自己请命还是上级的安排,我从来没问过,以后也不打算问。”

狄藤藤是个山东姑娘,十几年来,她支持丈夫做出的所有决定,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担。

自从有了孩子,胡旭东的父母就和狄藤藤带着孩子在成都生活。2015年年底,“长五”在紧张地合练,狄藤藤身怀六甲。恰在此时,胡旭东的爸爸突发胃出血,远在安徽老家的胡旭东奶奶又跌倒了,接二连三的“惊吓”让狄藤藤喘不过气来。尽管如此,她还是将这一切瞒着胡旭东,咬紧牙关自己处理。

还有一次,大女儿小惜得了肺炎,家里的大人们一直都瞒着胡旭东。一天晚上视频的时候,小惜举起右手对胡旭东说:“爸爸,你看我手上戴了手表。”胡旭东定睛一看,所谓的“手表”,其实是留置针,狄藤藤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胡旭东当时的难受……有时候,狄藤藤会在假期带着女儿们去文昌看望胡旭东。尽管母女三人住的地方离发射场很近,但是胡旭东也没法经常跟她们见面。

有一天深夜,胡旭东完成当天的工作去看妻女。当时,狄藤藤和女儿们都睡着了。他忍不住吻了一下不满周岁的小女儿洋洋,洋洋惊醒了,哭了起来。狄藤藤赶紧起身哄女儿,胡旭东百感交集,他认真地对狄藤藤说:“藤藤,家里需要我,发射场更需要我,请你理解……”狄藤藤听罢,连忙点头。在她看来,胡旭东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就是这份浓浓的家国情怀。

胡旭东常说:“航天人的梦想很近,抬头就能看到;航天人的梦想也很远,需要长久跋涉才能达到。”17年来,胡旭东就是这样抬头望天、低头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地追寻着心中的梦想……

S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591次访问,全刊已有1440278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