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雾都往事:重走西迁路,再启新征程 ———忆抗战期间王酉亭在重庆的往事(六) 王 德

   期次:第1359期      查看:76   


东南大学师生赴重庆沙坪坝,开展“重走西迁路,再启新征程”活动







  中央大学在重庆的岁月是异常艰苦的,八年的长期抗战,祖国半壁河山陷入敌寇蹂躏之下,大后方的各界同胞,面临敌人封锁,物资奇缺,物价高涨,生活极端艰苦困难,敌机又不断狂轰滥炸的情况,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其重要原因在于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在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发扬,激励鼓舞我们不屈不挠的高昂斗志。
  中央大学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大家珍惜战时读书机会之难得,无不孜孜以求,期望学有所获,能真正成为抗战建国的栋梁之才,而更多的校友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他们做出了贡献,却并未计较名利,有的人还历尽坎坷,甚至蒙受不公正的待遇而毫无怨言。
  曾在重庆生活了十年的我大哥,六七十年代曾经到沙坪坝故地重游,发现很多山头都被夷为平地,畜牧场的大山包也不复存在,地形地貌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当年沙坪坝只是重庆的郊区,他去的时候已经成为重庆的繁华市区,早已是面目全非,连路都不认识了。
  2017年5月,我跟随东南大学“重走西迁路,再启新征程”的活动,来到了重庆,发现整个山城是路网上下连接,交通四通八达,高楼大厦比肩毗邻,商业网点星罗棋布,“重庆火锅”吸引了八方来客,重庆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很难再找到哥姐们记忆中的雾都了。八十年,物是人非、沧桑巨变。令人欣慰的是松林坡还在,虽然这里的中大校舍一个都没有了,但是当年的“七.七抗战大礼堂”建筑还在,今天看来更显弥足珍贵,曾经的影子逐渐清晰。
  中央大学在重庆形成了自建校以来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鼎盛时期,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遍布全国与世界各地。抗战时期在重庆中央大学执教和求学的师生中,日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人数有一百多位,雄居全国各高校之首,使重庆时期的中央大学成为院士和科学家的摇篮。
  中央大学附属中学也是人才辈出、桃李遍天下,中大历史上培养的40多位两院院士,有一半出自重庆时期的中大附中学生。
  陈平原教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战时中国知识分子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将自家学术成果与民族复兴重任密切联系,共同书写了大师辈出的时代传奇。当下的中国大学,都在努力创建“世界一流”,虽然我们有了不少壮丽辉煌的“大楼”,就精神境界而言,我们还要继续向前辈们学习。正因此,有必要回眸那一段历史。
  正因为如此,“沙坪坝”铭记于中大校友心中,其办学遗址也成为海内外中大校友们故地重游的寻梦之处。
  八年抗战,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最为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座城市像重庆那样,在短短几年内登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舞台。重庆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她在八年抗战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烽火记忆。
  2017年8月13日于南京(全文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0645次访问,全刊已有1443206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