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导演思维到教学思维 ———我的设计教学感悟 唐 斌

   期次:第1382期      查看:39   


  图1.《死亡诗社》剧照


图2.《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作者近影

图3.悲情的告别

图4.《迷墙》演唱会广告


  2009年正式成为东大建筑学院教师团队的一员起,成为一名好的设计教师就是我的理想。我从工程实践领域到设计研究领域再到设计教学领域,这种蜕变既有优势,又有一定的障碍。所幸,在我长期的工作中,始终受益于周边的良师益友,耳濡目染间所获颇深。从事教学的几年来我有以下的几点感悟。
  一、好教师得益于好思维我对好教师的最初印象和理解来自于影视作品。《死亡诗社》中的基丁教授主张的在教学中让学生绽放自我,以独立的人格品性和对艺术的追求获取自我发展(图1);《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乐教师马修让一群问题儿童在学习中感到快乐,打开封闭的心灵,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明灯(图2)。这两位教师虽然因自己的特立独行受到体系的排挤,但他们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人格魅力感化了孩子们,以自己的“殉道”成就了孩子们的自我救赎。
  如果说基丁和马修还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的好教师,那么对于建筑学本身而言,好教师的定义更在于对学科培养人才的深远思考。
  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以往的职业化教学模式在我看来,对学生们来说提供的并非一条宽口径的发展道路。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们从进入中大院起就被“洗脑”,并随着年级的增长,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课程之间整合度的强化,学生们的创造激情和能力却在减退。不仅是东南大学,纵观国内的建筑学教育,职业化是一种倾向性的方向。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能够大批量地生产合格的准建筑师,但很难造就设计大师。当这些准建筑师未来整天埋头于画图工作,他们的激情与梦想终将远去(图3),成为RogerWaters(PinkFloyd主唱,建筑学教育背景)在“迷墙”一曲中所说的“AnotherBrickintheWall”(图4)。反观国外的建筑学教育,教学主旨往往侧重于教会学生们的是学会做事的方法———以理性和激情,用创造性的方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否成为职业建筑师则是市场与学生个人职业理想双向选择的结果,其中能够成为建筑师的寥寥,但建筑学教育给予学生的职业素养却成为他们受用终身的资源。我国未来的建筑设计行业也将步入新的常态化阶段,建筑设计市场也很难重现因社会需求与房地产市场极度膨胀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会,在存量市场下建筑师的执业范围将重现定义,目前的大批建筑学毕业生也将重现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因此,建筑学教育的目标就不能仅仅盯在传统的模式,而要依据这一变化进行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或者说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将更新。好教师应该敏锐地把握这一社会现实,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方式融入教学的调整中。
  回溯到《师说》中对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使命描述,我更愿意做出这样的排序和解释:首先是解惑———要教会学生发现并理性分析设计问题;其次是受业———教授专业化的操作方法;而更重要的是传道,一种为人之道。在我看来,假如设计要为了解决问题,那么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使用者生活方式的一种规划,假如你不热爱生活,不去体恤人的需求,一切都是枉然。因此,在我的教学思想中强调与之相关的三个方面:
  首先,是从设计到设计的设计,这是设计方法的提升,从简单空间操作到设计哲学思辨的提升,不一定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高分,但能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熟悉流程,并能清楚地辨别从因到果的设计逻辑转化。
  其次,是帮助学生完成从“纸上建造”到“真实建造”的转变,建筑学一、二年级的基础教学使其具备了空间操作的基本能力,但仅有这些能力只能培养出图纸上的建筑师,要完成建造的终极目标,他们必须具备多种实操技能。虽然这些课程在教学框架中均有设置,但如果不与设计课程挂接,不与真实建造环节挂接,这些知识也仅是书本上的只言片语,而不具有真正的实效性。这时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像师傅带徒弟那样教会他们在不同的设计问题中的操作要点,将各学科的知识要点加以融合,并有效地组成建筑设计中的必要环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甚至将纸上方案变为建成作品。
  再者,是帮助学生实现从理工男(女)到“文艺小清新”的转变。学生们的理工科背景,以及长期以来高考制度对学生知识构架人为的过滤,使得他们具有较强的理性推理能力而忽略人文情怀的熏陶。而建筑设计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职业,必将注重人群体验、生活体验,必定成为热爱生活、并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提升生活秩序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体悟,并将这种热爱向设计的受众传递,这才是有生命力的设计,“活”的设计。
  二、好教师要掌控教学环节建筑设计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同于一般学科,其成果表达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相对的好与坏。想要取得好的教学成效,需要教师制订周密的教学计划,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信息准确传达给学生的同时,也需要设定教学的情境,以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与质量。
  首先,为师者必要成为标榜。所谓“为人师表”,有了工作的严谨作为基础,学生自然在学习中不会懈怠。这种标榜一方面体现为专业上的权威性,从而使学生建立信任感;另一方面是为师者在行为习惯上的表率作用,以带动学生共同研习。建筑设计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照本宣科相对抽象的设计理论对设计教学无益,只有通过教师由浅入深的解读变为可操作的设计方法,才能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其中案例讲解成为最为直观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建筑学素养知识;而对学生设计方案的评阅和指导更是体现教师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因而,授课环节虽说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技能传递过程,而成效却相关于为师者自身能力的修为以及教学方法的研修,好教师会使复杂的设计问题简单化、清晰化。“教学相长”对于建筑设计教学而言,具有更加鲜明的参照性。
  其次,为师者要严格控制教学计划的执行。如果说按照时间计划、循序渐进地推进设计的发展是职业建筑师的一个良好习惯,那么教师在设计教学中就应该严格把控教学的进度,并让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受控,知道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在什么时候要停止本阶段的工作并转入下一阶段的设计。学生对于设计问题的自主研究往往易于“钻牛角尖”,执著于既有的想法不能自拔,而导致时间的无谓流失。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做严格的时间区段定义,并适时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尤其是在设计的成果表达阶段,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操作时长,并确保教学指导的有效,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设计文件制作周期,并能充足地准备设计答辩。在教学中,因为我常常加入若干,学生的工作量一般较其他的设计小组的多,但通过合理的教学进度控制,均能保证他们在设计后期有10-15天的设计文件制作周期,并做足答辩准备,获得较好的设计成绩。
  第三,设计教师必须严控出图质量和标准。图纸是建筑师的语言,也是专业交流的工具和媒介。教师应在每一次课中对学生完成相应的设计工作进行评价,作为下次课程的交流基础,并图形语言上以工程性的标准进行严格要求。相对于设计任务书上规定的“标准动作”,还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对相关设计问题的深度研究,并以“自选动作”方式进行呈现,以求设计成果的全面性。同时,设计的表达与设计动因之间有着相应的逻辑对应,在指导设计表达时应注重对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在前期分析、设计生成,及设计成果的各个层面直指设计问题的核心。
  第四,为师者要学会春风化雨、体察民情。建筑系的学生课业繁重是在全校出名的,学生也会在学习中承受各种心理压力,这时需要教师除了专业指导外,对其心理进行疏导。学生们对建筑设计问题的敏感度不同,建筑知识的储备层次不同,设计能力不同,在课程教学中反映在设计进度及完成度的差别。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应增加其自主研究的能力,通过对设计要求及成果的适度提高,使其设计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要引导回到问题的原点,抓住设计问题的核心。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建筑设计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授课方式的特殊性。如果说教学过程的走心能够保证一定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则是决定教学成效的关键。这就要求为师者针对每一批学生的特定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与计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视学生的能力而有所调整,推行“活的教案”,将学生的反馈融入教学计划的调整;更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设立新鲜的讨论方式,如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教学等方式强化教学的成效。由此可见,设计教学不仅是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将自己的身心融入,才有良好的结果。
  我个人对电影的喜爱,使我常常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做导演与演员的类比。导演在影视作品中调动各种手段赋予故事文本影响美学价值和思想观念价值,那么教师就是要在教学中调动各种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并赋予建筑创作以实施的可能。美国学者肯·丹西格在《导演思维》一书中给予这种能动关系以形象化的描述,“演员是导演思维最直接的传达者,所以导演必须要理解演员,理解自身与演员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为演员的创作留有空间,协力打造一条通道,通向一个‘新’人,在这个世界上更具行动力和存在感的人。”我想这也是作为一名建筑设计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最好的诠释,我要通过自己在教学上的努力,使我的学生们在学习中快乐地成为一名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技能的建筑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694次访问,全刊已有1442643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