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新中国共成长 经济管理学院退协分会 达庆利

   期次:第1409期      查看:33   





  新中国成立那一年我四岁,读小学一年级,我与新中国共成长。
  1961年我考入南京工学院工程物理系,第二年由于苏联撤走专家,南工工程物理系撤销,我转入自动控制专业学习。1966年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推迟到1968年1月才分配工作。毕业后分配到水电部南京水文仪器研究室,第二年内迁到重庆水文仪器厂工作,该厂位于距市中心60多公里的偏僻山沟。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考制度,41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我正在宿舍区门口买菜,忽然听到了扩音喇叭中传来早晨新闻联播播报恢复研究生的招生消息,我与夫人商量后立刻决定报考。3月份通知,5月份考试,大家都十几年没看书,就看谁有本事在这两个月重新把书本拾起来。我顺利考入母校,师从徐南荣教授继续学习自动控制专业,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批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跟随徐南荣教授先在自动化研究所,后在经济管理学院,从事系统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有,水环境经济规划、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气候灾害综合防治规划、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以及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担任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会评专家、《系统工程学报》杂志编委,现在仍然担任《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编委。担任博导近二十年来,共指导了60多名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现在他们中已有20多名教授,10多名博士生导师,其中包括一名长江学者。这些学生是我的最大欣慰。
  1998年我被学校推荐,经协商和全国政协第八届常委会通过,成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界),常委会通过的那一天,刚好是我53岁生日,天下还真有这样巧的事!作为普通教师能有这样的职责和荣誉,我感到责任重大。此后连续担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到2013年终止,共15年。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我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积极参政议政,注重大会发言和提案质量,取得了一些成绩。
  1998年,结合我校建筑系朱光亚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筑遗产保护的成果,我撰写了大会书面发言“开展建筑遗产评估,发展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001年结合我与国家气候中心合作的成果撰写提案,考虑到减灾组织工作涉及众多部门,为综合利用减灾资源和统一协调全国各专业各地区减灾工作,建议成立国家综合减灾中心。
  根据所承担的“江苏省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评价和提高对策研究”项目成果,于2009年十一届二次会议期间,我被小组推荐,在全国政协经济界和农业界联组讨论会上,面对温家宝总理作题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府对策》的发言;尤其是2011年3月十一届四次会议期间我的“关于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提案”,于2012年10月被评为十一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该提案根据当时江苏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的实际情况,总结我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经验,并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借鉴江苏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拓宽认定领域、深化建设内容、加大扶持力度、组织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等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十一届全国政协五年共收到提案二万多件,评出优秀提案281件,能评为优秀提案实属不易。
  十一届全国政协期间还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在2010年3月4日下午联组会议开始时,温家宝总理依惯例与部分政协委员握手,其中与我握手的彩照刊登在第二天《人民政协报》头版头条。我发现相片中与温总理握手的委员竟然是我时十分惊讶!此后该彩照又刊登在全国政协杂志和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2010》上。
  时间在飞逝,我今年已满74岁,从学校退休也有5年多,卸任最后一个社会职务(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也过去一个月了。回忆往事,心潮澎湃。这几十年里,我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作为教师我对得起学生,作为委员和会长我对得起任职的组织。我与新中国共成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7011次访问,全刊已有1443466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