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校分子铁电科研团队首次提出“铁电化学”的概念

   期次:第1431期      查看:37   




  本报讯 近期,在“东南大学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启动培育基金的资助下,化学化工学院国际分子铁电科学与应用研究院暨江苏省“分子铁电科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在分子铁电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科研团队尝试从化学的角度来理解铁电性,经过不懈努力,将铁电体的发现从盲目的寻找转变为靶向的化学设计,并首次提出“铁电化学”的概念。相关研究成果以“Molecular Design Principles for Ferroelectrics: Ferroelectrochemistry”(铁电体的分子设计原理:铁电化学)为题,以Perspective(展望)的形式发表于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美国化学会会志》)。
  铁电性是指晶体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具有自发极化,且自发极化方向可在外电场作用下反向或重新取向的性质。1920年,Valasek教授在罗息盐(酒石酸钾钠)中发现了铁电性,开启了一个领域的纪元。之后,铁电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无机陶瓷领域。伴随着多种高性能铁电陶瓷的发现,铁电性在实验、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研究者们仍然没有真正地全面了解铁电性,对铁电体的寻找和探索一直缺乏可行的理论指导。回望百年,铁电领域亟待新的、颠覆性的理论与方法出现。
  恰逢铁电百年诞辰,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熊仁根教授团队经过20多年的努力探索,从化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理解并结合居里对称性原理、诺埃曼原理以及朗道唯象理论,创造性地总结并提出了铁电体的分子设计原理———“准球形理论”“同手性原理”与“H/F取代策略”。具体而言,准球形理论,是针对晶体对称性降低的化学设计思想,即通过化学修饰或剪裁高对称性的阳离子,在分子水平上改变晶体的对称性和特定的相互作用,来实现铁电性的设计和调控。揭示铁电性与同手性之间的联系也是分子铁电学发展的重要一步。手性分子的引入使材料更容易结晶在五个手性的极性点群中,
(下转六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5202次访问,全刊已有1445716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