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累“涂”不辍 高山“景”行

    摘要:雨下得越来越密实,早上8点的教室走廊变得些许闷热。雨声嘈杂,模糊了教室中老师们的授课之声。下课铃响,楼道里顿时人声鼎沸。中山院509的讲台上,连上三节课的他脸上添了些许疲惫...

  • ■采写手记

    摘要:时值春雨微斜,万物生长。回首此次涂景老师的专访,发生在东南大学三个校区,三个年级,四个专业之间。准备时让我们感到焦虑的科学词汇,不同专业年级难以协调的时间,疫情之下复杂的跨...

放大 缩小 默认

累“涂”不辍 高山“景”行

———记东南大学首届杰出教学奖获得者、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涂景教授

   期次:第1499期   作者:林敏慧 成方中 刘 琦   查看:249   




雨下得越来越密实,早上8点的教室走廊变得些许闷热。雨声嘈杂,模糊了教室中老师们的授课之声。下课铃响,楼道里顿时人声鼎沸。中山院509的讲台上,连上三节课的他脸上添了些许疲惫,但眼角的笑意和清澈笃定的话音,真实地打动了那几年习惯了“线上”的我们。

 

背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抱着同学们交来的文件,他的背影渐渐融入雨中。五五楼在四牌楼校区僻静的一角,狭窄的楼梯、长长的走廊、那间简单的办公室,绿植点缀在明亮的窗旁。

 

正是这样一位老师,他发表SCI论文30余篇,深耕DNA测序、核酸分析等前沿技术领域,任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他,是涂景,本硕博植根东南大学,寒暑往来一树葱茏,业已成材;如今留校任教十余载,躬耕不辍,以荫来者。一直以来,涂景以校风校训为指导,视导师陆祖宏为榜样。从“东大学子”到“东大教师”,他奔走在科研、教学一线,续写“东大之缘”;基于学科对人才的需求,他吸纳了来自计算机、电子信息、生物医学等多学科的人才,培养出一支复合型学生科研团队。在东南大学学风和师长们的引领下,他在学术上累土不辍、“止于至善”;在教学上春风化雨、植根一线;在工作中坚持“生为首位”、身体力行。

 

初识学术 师风相传

 

千禧之年,一句“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不知让多少年轻人热血沸腾,还在南京上高三的涂景也不例外。怀着对东大的憧憬与对新兴学科的向往,他毅然将“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填入高考志愿。凝视着这十个字,涂景毫不犹豫地“确认提交”。自此,又一位年轻人与东南大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结下不解之缘。

 

从CT、磁共振等医疗设备到假牙假肢等辅助器具,再到基因检测、精准医学……和许多人一样,涂景刚开始也并不完全清楚自己所学的究竟是个怎样的专业。“一切与想象的有相同,也有不同。”经过将近两年的学习,他逐渐摸索出了生物医学工程的“门道”,越学越觉得有意思。“简单概括,这门学科就是用工程学的方式来解决生物学和医学领域面临的问题。”他带着笑意解释道。大三那年,涂景进入实验室。导师陆祖宏渊博的学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教学态度深深打动了他。“陆老师是生物芯片和基因测序领域的领军人才,也是领我进门的师父。他的科学精神、看问题的视角对我后来的研究、教学有很大影响。作为‘全国模范教师’‘宝钢特等奖’等荣誉获得者的陆祖宏教授,长期坚持在本科教学一线,对学生非常负责。”在陆祖宏的指导下,涂景开始了基因测序方面的研究。

 

除了专业上的收获,涂景在东大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现在校园里还有不少老师当时都教过我,比如大家很熟悉的外国语学院金晶老师。上次我们还聊到短学期英语集训时,她为我们排练英文短剧《罗马假日》的展演……”从接受教诲的学生到和曾经的老师成为同事,其中体验妙不可言。忆起在东大读书的点滴,涂景的眼神中充满了怀念。

 

学生时代丰富的体验和生物医学专业多元的需求使涂景格外欢迎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学生加入他的团队。思维的碰撞常能带来惊喜,不同学科培养的学术性格也适合不同的团队工作。从前陆祖宏注重培养自己的质疑精神,现在涂景亦鼓励学生挑战自己。每当提起恩师,他总是充满敬意:“我现在所做的工作,跟老师们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他们一直是我心中的榜样与标杆。”

 

躬耕科研 接力相传

 

“干”指借助计算机模拟实验;“湿”指在生化实验室里进行实验。在涂景的课题组中,“干湿结合”分析是一大特色。作为20世纪兴起的前沿学科,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内的创新难度极大,研究时间长,往往需要接力完成。涂景的团队于2021年取得了两项重要成果:通过重叠混合和压缩感知进行单细胞压缩测序,通过检测和分析常规测序中测序质量细微波动确定G-四联体等DNA二级结构的形成。这些成果是团队辛苦付出的结果,更是对带队老师在实验、教育和创新等环节的全面考验。细胞数量庞大,怎样才能提高计算效率?他们采用重叠混合的方式进行单细胞转录组的压缩采样,再通过压缩感知算法重建每个细胞的转录组信息,有效提高检验效率。

 

乐观假设,严谨求证,一直是涂景坚持的科研态度。每迎来一届学生,涂景都会和他们说:“做科研一定要乐观,不要主观赋予实验结果负面的想法,而要把结果展示出来分析,或许就会有意外之喜。”一次研究中,涂景团队观察到某些序列的测序质量总发生下降,并为此困扰。一个大胆的假设打开了新思路:是否能够建立客观有效的标准,去验证当发生某种情况时即是遇到了特定结构呢?经过小心求证,相关成果最终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上。明明是一个“不满意”的结果,却带来意料之外的收获,成为推动研究的关键。“做科研不要害怕‘不好’的结果,要相信任何结果都是有意义且值得挖掘的。”涂景强调。

 

一个项目从启动到完成往往经历3到4年时间,一次测序的数据有时多达数万亿个碱基,一个猜想的验证可能需要无数次实验。“我们这个领域要做出成果,必须沉下心去深耕。”涂景团队的研究常伴随着两三届学生的成长。前后手的交接、实验的推进、学生的进步,一切都相辅相成。

 

立德树人 理念相传

 

“以老带新,互帮互助”是生医学院的优良传统。作为本、硕、博“三东选手”的涂景沐浴着学院互相支持、互相帮扶的良好氛围成长起来,所以成为副院长后,他积极帮助其他新教师适应新的环境和身份。身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最基本的工作。涂景始终认为教学的本质是育人的心。只要有这颗心,就不怕做不好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关系也会因这颗心而紧密相连。

 

日常生活中,涂景与学生亦师亦友;教学中,他刚柔并济,严谨治学,以求团队共同进步。“有的同学毕业多年后,在面临重要抉择时还会主动询问我的意见,这些时候是我最欣慰的。”这是学生对他最好的认可。“我特别愿意和年轻的同学、老师交流并向他们学习,我生活学习的热情常常源自他们。这种朝气蓬勃,敢于尝试的精神,正是我们科研所需要的。”“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这是202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涂景寄予学生的厚望。朴实的话语,掷地有声,回应着东南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总要有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科研一线去,不能以功利心做科研。”涂景躬耕在基因研究领域一线,他将这个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有志向是好事,但我们要找到立足点去实现它。要把个人梦想和家国情怀统一起来、寻找契合点,真正成为开拓创新、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

 

“涂老师双商高,长得还帅,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去他办公室蹭咖啡机。”2019级博士生乔祎自豪地说道。“他上课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常用实际案例讲解知识点,也会引导我们自主探索……”对于涂景的鼓励式教育,2021级硕士何诗扬表示受益良多,“涂老师曾说 ‘要先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只做你想做的事’,这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涂景总是努力发掘同学们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倾听同学们对于课业或未来规划的困惑。

 

2012年入职至今,涂景有两笔捐款用以支持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的发展。“不仅是我,很多老师、校友都有捐赠,大家都希望生物医学工程能走得更远、更好。”涂景认为,“大师和大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硬件条件和国际化水平对学科的发展也有重要推动作用:大楼给大师提供更好的教学与科研条件,用最先进的技术培养最好的人才;大师为大楼赋予灵魂,莘莘学子被大师们培养成才;等到“小树苗”们成长为“大树”之后,又会继承前一辈未竟的事业,接力耕耘下去。

 

承东南师风学脉,绘人生高山“图景”。涂景用他的经历和行动诠释 “一脉相承”,继往开来,“止于至善”。

 

个人简介

涂景 1982年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现任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分会委员。研究方向主要有DNA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和核酸分析技术,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973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等重要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NatureCommunications、NucleicAcidsResearch等刊物发表SCI论文近50篇。近五年指导4名本科生获东南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其中1人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2名研究生入选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120次访问,全刊已有14459076次访问